史博館辦了個展覽,邀請參觀者觸摸雕塑作品。所有展品均為石膏或樹脂材料的 複
製模型,這些雕塑的原作陳列在羅浮宮博物館。一聽到這個消息就決定找人比較 少
的時間去好好地「摸」一下。

上次到法國參觀羅浮宮時,只能跟著走,聽聽導覽,感受週遭的訪客對那些藝術 傑
作的讚嘆。後來導覽員告訴我,羅浮宮有給視障朋友摸的複製品,可是得先預約 。
既然到了羅浮宮不能一「摸」究竟,這次展品到台灣,當然不能錯過。

觸摸這件事對我並不陌生,但老實說,是不是真能感受到些什麼我也不確定,這 和
對物品有沒有基本認識、旁人的解說、觸摸的時間及敏銳度、和自己經驗的連結 、
甚至自己的想像...都有關係。

在參展前,我先看了館方所做的詳細文字說明,大概記得每件展品的形態和作者 要
突顯的特色,所以在觸摸作品的當下還算可以進入狀況。而且親手摸過之後,對 於
先前讀的那些因為詳細敘述而讓腦袋一團混亂的畫面更加清晰。

這些作者對於人體,特別是肌肉的表現非常厲害,我猜若不是曾仔細觀察過,就 是
對人體解剖有深入研究。不同的動作會拉扯到哪一塊肌肉,會變成什麼樣子... 他
們都瞭若指掌。

余老師是我們中心和史博館的志工,那天她特別為我導覽。她說本來羅浮宮方面希
望先讓視障者觸摸、想像,甚至模仿雕塑作品的動作,由視障者自己去感受,然後
再加以解說,但因時間和人力有限沒採用這樣的方式。這主意實在不錯,不會因為
讀過說明,有先入為主的觀念─而且不是發自觸摸者。可是我和朋友同時想到:那
些雕像的肌肉都很發達,至少沒有什麼贅肉,如果我們仿他們的姿態...恐怕會因 為
沒有線條(太胖嘍)而失去美感。

另外讓我很配服的是要展現跑和飛翔兩種動作的雕塑。怎麼能使一個靜態的東西 透
過身形、衣著、配件...帶出動態來呢?而這些動作通常著地的支點都不 大,又怎
麼能使這個雕塑可以屹立在那兒呢?

可惜的是,這些作品大多不沿用原來的材質,所以無法體會作者選擇某種材質和 他
的作品有什麼關連,會不會是所選的材料更能把作者想表現的東西顯現出來?

還有件事我覺得很有趣:一件展品手中本來握著東西,但據說因為要讓視障者摸 就
先拿掉了;一件較精緻的展品,據說因為之前參觀者給弄壞了,在後來的人只能 聽
解說,自己想像。這些展品本來就要讓視障者摸的,拿掉某個部份,和原件不會 有
出入嗎?仿一個細緻的作品讓人觸摸,受損的機率蠻高的,若因此就不給碰,是 不
是都複製些比較「粗壯」的好呢?當然我也好奇,一般的展品都有保險,那這類 展
品怎麼辦,史博館要負責嗎?

除了雕塑,當天在史博館還有張大千的畫展,我們也去參觀。這當然沒得漠,即 使
開放觸摸,恐怕很難摸出什麼吧。但在這裏,我學到每個人對藝術這回事都會有 反
應,只要願意靠近它。

和我同行的朋友向我介紹張大千的畫時一開始是這麼說的:這副畫是一朵白色的 荷
花,旁邊這副也是荷花,有兩朵,紅色的...張大師的特長不就是畫荷嗎?照這 樣
下去,我只能知道某副畫裏有幾朵什麼顏色的荷花嘍?

後來朋友索性讀畫旁的說明給我聽,其實展品旁的說明通常可以提供很多訊息, 只
是一般人似乎不會太有耐心從頭到尾看完它。可是朋友念了幾副畫的說明,試著 去
欣賞畫作,到後來,她還沒看說明就能判斷出某畫可能是作者在哪個時期的創作 ,
而且大致不差。或許她有天份只是欠栽培,但我更相信是她「靠近」的結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阿貝的窩 的頭像
    阿貝的窩

    阿貝十二月

    阿貝的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